发布时间:2025-10-15 18:08:12    次浏览
“技术主义与行政化走上合谋之路有深层次原因。技术主义的本质是控制,通过标准化的指标和程序控制人的行为,而行政化需要的是权威,通过权威实现对人财物的控制力,所以二者一拍即合,并且相互强化,在我们这个高度行政化的体制下更是畅通无阻。技术主义在教育领域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显现出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不断伤害着学生、教师的身心,也使学校越来越变得像名利场。教育的根基正在动摇。”技术主义和行政化的合谋正在摧毁我们的教育。技术主义是一种试图用技术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也是以技术思维处理一切事务的行为方式。技术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几乎到了无以复加,不断在损害着教育的机体。现在许多教师要么埋头于填写各种表格,准备各种材料,要么奔波在各种培训、考核的路上,而真正研究教育教学的时间给剥夺了,这很大程度上拜技术主义所赐。——身为教师对这一描述必然不陌生。随手翻了翻备忘录,就发现这么一个很不正常却又平常的对比:两周内——总计处理主要工作22项;其中上级各部门催缴的、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事务性材料13项;而需要上网填写各种表格的就达到8项。其中性质相同重复最多的达到了5次(例如个人信息)——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官方的“互联网”彼此总是不能“互联”。技术与科学不同,科学是追寻对自然的解释,而技术是为满足人的需求,以生产满足人的需求的产品为目的。技术主义是技术思想的极端表现,它以某种特定的目标或结果为导向,以所谓的标准化程序和质量指标来处理所有事务。而且,技术主义还容易异化为操纵和控制,成为某些人或部门达到某种目的手段,所有的程序和指标仅仅是为了某种结果,而与事物本身没有多大的关联。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标准化,包括产品的标准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我们比较熟悉的是ISO质量管理体系,其要旨在于通过对从投入到产出整个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来保证产品的质量。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如果标准化的管理无限制地推广到社会其他领域,必然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对学校教育而言,如果照搬企业的管理方式,必将导致根本性的伤害。——事实上,学校管理学领域,ISO质量管理体系也曾经流行过一段。但是后来几乎无疾而终。今天我们在个别学校考勤的打卡、指纹识别系统中,还能看到一些痕迹。现代学校教育本质上工业化的产物,吸纳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有其合理性。然而,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工业生产是要求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通过标准化过程管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保证一致的产品质量。而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决定了我们不能以划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教育过程和教育者也决定着不能照搬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方式。 教育过程也有相对确定的程序和要求,但其确定的只是基本的范围和方向,教育过程本质上一定是人的思想交互的过程,而人的思想内容和过程是不可能以标准的程序和指标来控制的。我们可以对教师提出基本职业要求和规范,但我们不能以标准化的程序和指标控制他们。不幸的是,因为技术的力量和行政化对技术力量的发现,技术主义的思想不断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对教育的机体造成伤害,致教育不断偏离教育的本质,评价和项目的泛滥是两个突出的表现。评价的泛滥使评价沦为操控的手段。评价是促进教育的重要手段,评价不仅关乎结果,也关乎过程。然而,在我们这个极端功利的国度,评价就基本简化为结果的评价,因为我们对结果和功利的追逐,致使评价逐渐泛滥,从学生的学业,到教师的绩效,到学校的发展,等等,各个层次名目繁多。正如一位上海知名专家所说:“需要什么都评价吗?”评价泛滥的后果是,在很多本不需要“结果”的地方也要整出“结果”来。这或许还是因我们对功利的追逐,致使“评价需要”的泛滥,因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评比,因为要给教师评职称,因为要对学校定等级,因为……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教育政策的成效的评价报告,但民众对这些报告的信任度不高。因为,我们的某些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设想好的政策结果设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数据的层层筛选保证政策的“成效”。在技术层面,这种评价可以是完美无缺的,从程序到指标,但这些都是为最后的“结果”服务的。这种评价体现着技术主义的真谛,尽管做得可能并不这样赤裸,但这种现象一定是存在的。为什么评价会如此泛滥?行政化是重要的推手,是行政部门对技术主义力量的发现,评价是行政部门树立权威和控制学校与教师简单而强有力的手段!为什么学校有填不完的表格?就是因为行政化,就是因为行政部门找到了评价这个工具。现在学校不断收到行政各条线的通知和要求,检查的表格、活动材料、汇报总结……等等。若真以为某些部门不知道很多东西是没有实质性作用的,那可能你错了。其实,他们很清楚,很多通知和要求没有用,但这样做了,就尽到了责任,又树立了权威!何乐不为呢?行政部门需要的是权威和控制,评价只是维护其权威和实现对学校与教师进行控制的技术手段。若干年前,某高校校长带领6位校级领导迎接教育部委派的评估专家组,并向女秘书献花,引起一片哗然。如果教育部长莅临,并接受献花,或许不会引起舆论关注。其实,不管是女秘书还是教育部长,学校高规格接待其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关键还在于评估专家组的权威,他们掌握着评估指标,有左右评估数据的权力。——当今的教育管理,依然是以“控制”为目的的金字塔型科层结构,然而从部门的臃肿程度上看,又是一个倒金字塔。这就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作为一个专业结构,往往越是塔尖的那些执行者,越是不专业,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结果可想而知。项目的泛滥是技术主义和行政化合谋的结果。项目最初主要用于技术和工程领域,而现在项目成为工作推动的方式,这本身是技术思维的体现,也是行政化工作机制推动的结果。在高校和研究机构,项目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一些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需要用项目推动。但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小学校,许多项目的必要性是值得怀疑的(其实高校有很多项目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对基础教育而言,对教育质量起保障作用的是课程教学,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这些不是靠学校所谓的项目解决的。或许马上有人出来反对,说什么学校创特色需要项目推动啊,等等。其实,所谓特色只是学校根据自身师资和资源优势发展的某些特色课程或项目而已,这主要应该是学校自己的事。多年来,我们实施的项目不可谓少,包括许许多多的教科研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可谓小,而成效到底如何呢?只要看一看现在学校教育的状况就知道了!不说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也可以说并没有得到改观吧!当然,许多教育中的问题不在教育本身,学校教育自身无法解决,但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一些所谓的项目是不必要或是无效的。基础教育领域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是需要通过项目来推动的,比如说课程改革,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为鼓励学校创新,也需要通过一些项目推动。而我们目前的状况是,项目太多,以致泛滥,其结果是造成学校之间人为的不公平,并滋生出一些不良的现象。一些所谓的名校通过项目“武装到了牙齿”,而一些薄弱学校的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与行政部门走得近的学校项目源源不断,而一些在行政人员看来不入眼的学校为求一项而不得。关乎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和条件,是不适合采用所谓的项目方式的,即使要采用项目的方式,也应该在区域层面,由区域层面统一实施而已。只是这样一来,行政部门就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力和对学校的控制力。但这或许是行政部门不愿看到的,因为权力和控制力本身就是行政部门对项目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是天然的盟友,在行政化的合谋下,更演化为对功利极端的追逐,扭曲了学校教育行为,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学校”。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些学校热衷于展示就是表现之一。也有一些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迎合行政部门的需要。大家都知道,真正的教育需要静下心来,但“热闹”可以带来利益,致使一些学校趋之若鹜。学校展示对行政部门和学校是双赢,行政部门有了政绩,学校有了声誉,在学校评估指标上还可以加分,等等。只是苦了孩子,当然,也让一些孩子走上了未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路。技术主义与行政化不断渗透入学校内部,损害着教育的根基。现在学校教师的状态就是一个“忙”字。各项评比检查,教师要忙,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教师要忙,完成各项考核指标,教师要忙,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教师要忙……。如果“忙”促进了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那忙也值得。遗憾的是,这种忙常常是无谓的忙,反而挤压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时间。对教师而言,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有人敢非常肯定地说,现在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过去的教师强了?大概是没有人能保证的。当然,现在教师总体上的教育教学水平比过去强,那是因为教师学历水平整体提高了。为什么教师忙而无谓?这是技术化管理和行政部门统一要求双重影响下的结果。在技术主义和行政化的合谋下,教师的时间没有了,教师的心忙累了。其实,教学环节中的很多内容是很难管或者管不了的。比如上课,管理者能做的也就是听一些课,但你不可能每一节去听,况且即使去听了你也不能改变课的状况。实际上,对于教学质量,主要在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并通过教研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来实现,单靠管是不会有太多成效的。对学校而言,能分得比较清楚的就是三个内容:工作量、考试成绩和获奖情况,学校基本上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制订分配方案。然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工作量是绩效工资中最重的一块,所以教师对工作量更计较了,变得更会“算计”了,教师之间的工作分得更清楚了,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意愿弱化了。考试成绩只有考试学科有,非考试学科教师就只能望而兴叹,当然也还可以争取获奖,但各门学科能够获奖的机会是不同的,或许有的教师辛辛苦苦一辈子也没有获奖机会,所以也就使部分教师的心凉了。貌似科学的方法其实是最不科学的技术主义有很强的欺骗性,因为它总打着科学的旗号,使用着科学的方法,现在连学校里的一些研究,包括总结,如果没有点数据、表格,好像都拿不出手一样,这都与此有一定的关联。其实在教育领域,很多方面的量化是很困难,既需要对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还需要有复杂的技术。即使在需要量化地方,我们在使用量化数据时也要保持谨慎,要注意量化知识的局限性。如果对所谓科学的方法无限制的推广,那必将给教育带来损害。正如哈耶克在《知识的僭妄》中所说:“貌似科学的方法其实是最不科学的,……把科学方法无法做到的事委托给科学,或按照科学原则去进行人为的控制,有可能招致令人悲哀的后果。”近几年,在学生学业评价、综合评价、考试改革方案等等方面,动静可谓不小,但这些都改变不了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现实。因为这些所谓的措施或政策都是技术层面的,它改变不了导致学生负担的社会原因。所以,这些政策或措施的结果几乎都是折腾,折腾学校、折腾教师、折腾家长、折腾学生,治标不治本,有时反而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推手。虽然,学生沉重的负担与技术主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行政部门利用评价机制使之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帮凶。一些行政官员,嘴上喊着素质教育,但眼里看着的还是分数。还有学校提高学生成绩的做法与技术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按照储朝晖先生的说法:“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对学生进行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的训练……”,就是一个“控制”,学生沦为“刷题机器”,学校成为“训练营”。教育需要的是适宜的环境,学生的成长这样,教师的成长是这样,学校的发展也是这样。技术主义与行政化合谋走得越远,对教育的伤害就越深!